联系我们

【建功立业·实干创未来】2025年贵港工匠风采(二)

发表时间: 2025-10-18 作者: 行业动态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贵港市总工会今起陆续展播2025年评选出的15名“贵港工匠”先进事迹,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我们将聚焦工匠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故事,彰显榜样力量,激励广大职工群众以匠心践初心、以实干创未来,共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港篇章贡献力量!

  在平南县丹竹镇,有这样一位陶瓷工匠,他将一捧捧不起眼的泥土,变成一件件古色古香、做工精巧的陶瓷工艺品;他将对家乡的深情,融入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他就是平南县丹竹镇英贵陶瓷工艺品厂厂长李英贵。

  李英贵从小喜爱美术,和陶艺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从宜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先是前往中山市小榄镇学习制作岭南特色的山水壁画,后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先生为师,潜心学习“石湾公仔”制作技艺。

  在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李英贵刻苦钻研,技艺日益精进,先后获评广东省中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中山市工艺美术大师,并于2018年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陶瓷艺术不懈的追求与付出。

  2019年,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李英贵回平南县创办了平南县英贵陶瓷工艺品厂。他不仅将精湛的制陶技艺带回家乡,更以打造集传统特色产业、研学、文创、教育实践基地于一体的文化产业为目标,深耕与传承传统陶瓷工艺事业。

  在他的努力下,工厂带动了当地50多人就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他招收学徒,完善工序,授业解惑,让一捧捧不成形的泥土在学徒手中蜕变为精美的陶瓷工艺品,打造出属于平南的特色陶瓷品牌,为家乡非遗传承作出了贡献。

  李英贵在陶瓷艺术创作上从始至终坚持“传统中求新意,平稳中求动感,实用中求美观,文雅中求情趣”的理念。他致力于研发和创作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日用陶、花鸟山水壁画及人物作品,其作品创意丰富,造型优美,展现出岭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在继承传统制作流程与工艺的基础上,他不断加以创新,特别是在陶塑手捏贴花技法上掌握得非常成熟,并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归宿》《丹雀呈祥》《栖山而居》《雀之恋》等代表作在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出不凡的艺术风采。

  对传统陶瓷产业的传承发展,李英贵有着深刻的思考:“传统陶瓷是一项非遗,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能够直接进行适当创新,但是,发展不能忘本,传统陶瓷制作必须保留本土材料、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三个核心内容。”他坚持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原则,也是对每一个学徒提出的要求,更是传承传统陶瓷文化的宗旨。

  从艺二十余载,李英贵用双手塑造的不只是一件件陶瓷作品,更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传承。他积极参加各项工艺美术展评展会,作品多次在行业评比和作品展评中获奖。2024年作品《雀之恋》获第六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作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2019年作品《归宿》获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2018年作品《栖山而居》获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珠三角工艺美术精品评比“工美金匠奖”银奖,2017年作品《丹雀呈祥》获广东省中山市工艺美术作品展“文化创意奖”金奖、作品《陶花香里说丰年》获广东省中山市工艺美术作品展“文化创意奖”银奖,2024年作品《乘风破浪》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三等奖并入选广西艺术作品展,2021年作品《精打细算》获贵港市第四届“布山杯”工艺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温先裕,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现为平南县仙逸轩艺术工作室馆主。他是与木头和玉石对话的艺术家,让冰冷的材料焕发生命,让平凡的物品承载思想。他用刻刀雕刻的不仅是作品,更是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从平凡物品中发掘不凡,在传统技艺中注入创新,为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工艺美术的无穷魅力。

  温先裕与雕刻的缘分,始于一份纯粹的热爱。自小对雕刻怀有特殊感情的他,无师自通,在工艺雕刻的道路上已深耕十七余年,主要专注于木雕与玉雕的设计与创作。

  在木雕世界里,他用尽心思挑选每一块木材,端详木材的纹理,仿佛能听见木材诉说的故事,而后用刻刀赋予其全新的生命。面对玉雕时,他以细腻的手法,将冰冷的玉石雕琢成灵动的艺术珍品。这种与材料的深度对话,成就了一件件艺术珍品的诞生。

  书本、手套、纸箱——这些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物品,在温先裕眼中却有着别样的艺术潜力。他独具慧眼,以非凡的创造力,将这些平凡物品巧妙融合,打造出了极具深度与感染力的木雕艺术作品《学而时习之》。“创作这件作品,纯属偶然。”温先裕分享创作故事时说,“两年前的一天,我打开包裹,随手将箱子放到一边。忙完工作后,将手套往箱子一丢,两者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有意境,于是有了创作灵感。”

  在这件作品中,书本被雕琢得栩栩如生,每一页都承载着无尽智慧;手套的纹理被细腻刻画,传递出把握知识的执着;纸箱则成为支撑知识与梦想的基石。这件别出心裁的作品展现出温先裕深厚的雕刻功底,凭借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独特的创意表达,荣获第十一届广西文学艺术创作铜鼓奖。

  《学而时习之》是温先裕创作的《信仰》系列作品中的第二件。该系列作品集中体现了他艺术创作的思想深度和技艺高度:《牢记信仰》(系列第一件)获2021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非大师组)金奖,《把一切献给党》(系列第三件)获2023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一等奖,并获评为2023年广西艺术展工艺类优秀作品。

  多年来,温先裕的作品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展览中屡获殊荣,累计获得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含一等次)5项、银奖1项,6件作品入选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共获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工艺美术类优秀作品奖3项。2024年,他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在艺术创作之外,温先裕同样致力于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他加入贵港市工艺美术协会,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秉持着为地区文化渊源增光添彩的信念,他巧妙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播。线上,他建立工艺美术交流群,搭建艺术桥梁,汇聚各地工艺爱好者和创作者,挖掘民间工艺人才;线下,他专注于工艺雕塑作品的创作,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工艺美术魅力的生动诠释。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温先裕始终秉持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不断尝试新的雕刻技法,融合不同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蕴含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又融入现代美学的创新理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在广西群星电缆有限公司,梁晓庄是一名领军人物。作为一名拥有2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用科学技术创新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以创新之火点亮电缆制造之路,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研发高性能防火电缆,再到培养创新团队,用24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一名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多年来,他先后荣获“最美科技工作人员”“广西先进制造技术人才”等称号,入选广西制造业先进人才。

  梁晓庄坚信“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长期奋战在研发技术一线项科研项目,其中自治区级4项、市级2项。2017年至2018年,他主持的一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成功研制氧化铝矿物质防火电缆并实现产业化,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口罩鼻梁条短缺的困境,他带队技改设备、优化工艺,快速研发出合格产品,为抗疫物资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他负责绿色环保电线电缆及研发中心项目,完成研发大楼及标准化厂房建设。2022年,其主持的矿物质特种电缆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而早在2012年,他作为技术骨干研发的扁形发热电缆就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并摘得广西技术发明三等奖、贵港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氧化铝矿物质混合填充隔离型防火电缆的开发研制》项目中,梁晓庄展现了高超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他发现我国电缆只要求达到GB/T19666的“N”级耐火标准,用于火灾高危场所时,因对防水、力学性能不做要求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他提出了采用氧化铝粉等多种混合防火材料与硅酸钠溶液融合的制备技术,带领团队开发了碳纳米管、稀土氧化物和二氧化硅协同三氧化二铝防火关键技术,配合颗粒级配、变速升温技术强化粉体混合过程,制备出机械强度高、致密性好的矿物质防火填料。最终成功研发出的高性能矿物质防火电缆,能够在高达950°C至1000°C的温度下持续工作3小时,可承受接近铜的熔点(1083°C)的温度。该产品不仅达到国家标准,更符合当前要求最高的电缆耐火英国标准BS6387:2013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在发生火灾时仍能保持线路完整性,确保电力传输不中断,为火灾消防抢险工作赢取了宝贵时间。

  在梁晓庄的带领下,其所在公司技术中心于2021年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他主持完成5项广西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16亿元。

  2019年《消防安全用防火电缆》创收1001.7万元,2020年《柔性矿物质填充防火电缆》《矿物质复合材料耐火电缆》分别创收1019.79万元和2030.93万元,2021年《高强度矿物质填充阻燃电缆》《矿物质绝缘防火船用电缆》分别实现6011.38万元和1524.17万元效益。新产品研发每年为企业新增销售额1930万元,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近三年研发投入达2109万元,占出售的收益4%。通过持续技改创新,公司制作效率提升,成本明显降低,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梁晓庄不仅自己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他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掌握新材料应用、项目管理等前沿技术,带领团队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企业技改升级。他秉持“奋斗创造价值”的信念,打造高效研发团队,促使企业每年推出创新产品。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研发的矿物质防火电缆、扁形发热电缆等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累计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为企业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